在紐約南布隆克斯區有一所高中-甘明中學,有一位教美國史的教師名叫馬修,馬修訓練班上的學生迎戰全美記憶大賽,他給這些孩子的期許是成為「最優秀的十分之一」。

南布隆克斯區在紐約是一個幾乎接近貧民區的地方,甘明中學中有90%的學生閱讀與數學都低於水平,80%的學生家境貧困,而50%的學生無法畢業。

馬修相信記憶術可以幫助學生脫離社區,過去4年裡所有接受記憶訓練的成員都通過了紐約高中會考,其中85%的學生都拿到90分以上的高分。

馬修的理念與他們參賽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民權運動者、哈佛大學第一位取得博士學位的非裔美國人W.E.B. Du Bois的理念,讓黑人種族中有才能的十分之一接受完整教育,並由這群菁英帶領非裔美國人脫離貧窮。

我看到這不禁想,有這麼強大的戰功,像馬修這樣的老師在台灣能不能成為一位廣受父母歡迎喜愛的老師?會不會有一群人擠破頭希望將孩子送到他的班上去?

我自己呢?我會不會希望孩子被這樣的老師教到?

馬修告訴學生:「多學習名人的想法,也會讓人覺得你有想法。你們會佩服哪一種人:個人看法又臭又長的人?還是旁徵博引、博學多聞的歷史學家?」

當馬修問了一個關於19世紀的貿易問題,他訓練的一名學生回答時可以完整地說出Joseph Conrad的黑暗之心書中的完整的一個段落。

如果你跟我一樣看過古典老師寫的躍遷裡面談到,神通一:過目不忘,記憶力無窮……。接下來的一句話:網路幫你記住一切。

如果有機會讓馬修老師與古典老師對談,應該能激盪出有趣的火花。

在躍遷的第一篇中就講到,『知道知識在哪兒,比知道知識是什麼更重要。』

在書本很少的年代,記憶很重要,但在一個知識在網路上很容易獲取的年代,也許應該將記憶知識調整為調用知識。

在躍遷這本書中有一段話,也許更符合現代:智慧不等於信息,記憶應交給電腦。未來世界的認知能力,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,運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大量信息裡抓取趨勢的洞察能力。

我相信大腦不該只用來記憶,更要用來觀察、思考、創造與影響其他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。

而馬修成功的案例卻指出了一個問題: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

聰明的定義是什麼?學校該教孩子們什麼?如果孩子最終要走入一個充斥外部記憶庫的世界,又何必要求他們記住各種知識?

璦靖與約約從國小一年級開始老師在班上就要求他們要背唐詩、背課文,練習題庫……。

前幾天我與一些媽媽們帶著孩子們去台中市政府願景館參訪時,與一位媽媽聊到孩子們的學習與暑假生活,談話過後我自己深深的省思我帶給孩子些什麼呢?我為他們的童年與學習建構了什麼呢?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?

瑞士有位哲學家羅素在1762年出了一本小說「愛彌兒:論教育」他在裡面虛構了一個接受自然教育法的自學孩子。羅素痛恨背誦,也痛恨體制教育的約束和限制。他曾寫下,「閱讀是童年時期最大的痛苦。」羅素真正要表達的是教育體制麻痺了心靈。

到了現代我們可以在體制教育中,看到死記硬背仍是孩子們用來吸收新知識的方法,學生要背課文、背詩…..,我曾經跟璦靖的某一位國小老師問過為什麼要讓孩子背課文,老師說這樣孩子未來寫作文才會寫……,想想我當時應該跟他分享這位瑞士哲學家羅素。

以前的教育方式是反覆背誦,這不只是老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方法,也被認為有益兒童腦力發展。人們認為死記硬背對強化記憶有幫助,甚至有一種名為官能心理學的科學理論支持教師的觀點。

“這也是我近期喜歡科學的原因之一,科學不但能被證真也能被證偽。”

※官能心理學的理論主張:人的心靈是由幾種特定的心智「官能」組成,包括 認知、情感與意志,每一種感官都像肌肉一樣,是可以被嚴格訓練的。

19世紀末,有一群頂尖的心理學家開始質疑官能心理學的實證基礎,所以有位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 他曾在1890年出版的「心理學原理」中,針對一個重要的問題進行驗證,如果每天花一定的時間背詩,那背另外一首詩時,時間會不會縮短?實驗的結果是,他的記憶反而變差了。

後來心理學家Edward Thorndike 與 Robert S. Woodworth 又針對強記訓練是否有助於整體記憶力提升,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,得到的結論是與James一樣,強記與記憶力提升並沒有正相關。

最近有一個新的兒少節目:請叫我野孩子,製作人陳芝安:在可控制的危險中,讓孩子勇闖大自然吧!讓孩子徜徉在自然的環境中打開五感,去接受地球母親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。當我們習慣在自然裡消磨時光,當我們感覺到被大自然接納,那是一種難以描述的開闊與安全感。這些美好的感受會型塑嶄新的人生觀,也將影響往後人生的每一個判斷。

美國哲學家 John Dewey 他鼓吹教育革新,重新強調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反對死背硬記,讓孩子們以體驗式教育的方式學習,生物科時不是背課本上的植物解剖圖,而是讓孩子去種植花草、整理花園,學數學不硬記九九乘法表,可以從烘培課的食譜中理解算術。

Dewey:「我希望讓孩子說的不是『我知道』,而是『我做過』。」

我非常認同內容談到:我們需要重新重視教育,但不是強背硬記,學生最需要的是能夠記住所學的最佳工具。

教育的目的,是傳授學生隨時提取訊息並分析訊息的能力。

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訊息可提取,就無法分析訊息,學習也就不能更上一層。學習與記憶不是兩件事。沒有記憶,就無法學習。如果你的記憶方式正確,在提升記憶的同時,學習能力也會跟著提升。

Kevin Kelly 談到未來,他說:5年後將出現元宇宙,那時我們必須學會很多新的手勢和命令,掌握很多全新的、我們並不瞭解的技能,那時我們都是新手,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。為此,我們得先學會如何學習,這是更加困難的任務。

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個轉變是,提出問題比知道答案更重要。這又回到了學習上,像現在如果你想要答案,你可以問機器,比如問Google、問Siri、問Galaxia,任何一台機器都可以告訴你答案,在過去答案很有價值。班上最聰明的孩子知道所有的答案,回答問題的時候大家都看他,專家有答案,委員會制訂答案,我們去找權威機構和專家尋求答案,因為他們是唯一知道答案的人。但現在答案是免費的,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答案,它們很容易獲得,因此一旦每個人都知道答案,它們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價值了,現在提出問題變得更有價值,人工智慧的價值就在於此。

人工智慧給我們答案,將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人工智慧,它們將提供不同類型的答案。

我們想尋求知識的答案都能問機器,但我們仍須學習,學習使用元宇宙以及理解元宇宙是如何工作的,學習如何與人工智慧一起工作…….

我在思考最優秀的十分之一這件事時,讓我想到如果讓魚比賽爬樹或跑步,永遠都無法成為最優秀的十分之一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優秀的地方,不需要將自己或孩子放在不平等的天平上比較,找出與看到孩子的優勢,支持與鼓勵孩子,讓他們有信心成為更好的自己,最重要的是,不要拿孩子來填補父母內在的坑洞,用否定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,形成孩子的童年創傷。這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或進步,真的不會。

我會寫下這篇記錄是因為在閱讀「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」的心得與感想,內文多段文字為書中內文結合了個人經歷與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