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和家長是孩子終身學習的同行者。 – – 李一諾博士

5月8日是女兒學校的母親節活動,還在歡慶母親節的我們,沒想到相隔一周的時間,疫情已經悄無聲息地蔓延到了台灣。

5/16日的凌晨決定星期一開始幫孩子們請防疫在家,星期三新聞中就播出全國進入三級警戒,「停課不停學」的讓孩子們在家學習。

去年在混沌大學中聽到李一諾博士的演講,聽到他談論他創辦的「一土學校」的初衷與教育理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,這幾乎是我理想中的學校,所以在聽完李一諾博士的演講後,從網路上訂了「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」來閱讀。

這兩個星期由於孩子們無法到學校上課,有更多的時間讓我與孩子在家裡一起學習,讓我有個想法把之前閱讀的筆記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,也許在這個疫情時期的家庭時間,可以成為我們生命中最有收穫的時間。

一土之所以叫「一土」是因為教育是是土壤,孩子是種子,我們希望連結社會的力量耕耘一片深沃的土壤,讓每一顆種子長成最好的自己,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。

我經常覺得「動機」能引導人們更有力量的行動,當一諾博士談到:做媽媽這些年其實是一個充滿挫敗感的過程。跌跌撞撞,也走了許多彎路。

好在總有孩子們做我的老師,不管我們多麼糟糕,孩子們都對我們這些成人有無條件的愛。我們會意識到,那些自己貌似無比強大的外表下面不敢對他人說的小聲音,才是許多問題的阻礙和根源。

當她談到自己當媽媽的心路歷程,讓我感同身受,我想許多的媽媽也有相似的心境或是情況。

在書中前言的部分李一諾博士分享了下面的一些話,身為父母的我們都能從這些話語中找到我們能學習與進步的地方:

1. 孩子對我們的愛,才真是無條件的。

我們總說,給孩子無條件的愛,但其實孩子們愛我們,才真是無條件的。他們愛你,僅僅是因為,你是你,不是因為你的學歷、工作、地位、錢、相貌、年齡,或我們成人關心的其他任何外在的東西。

2. 孩子會折射出我們完整的自己,特別是那些醜陋的角落。

每個父母都會說自己為孩子好,因此要給孩子補習這個,學這學那。但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嗎?難道不是希望自己看起來是個更努力的父母?難道不是希望通過孩子證明我們自己的成功?難道不是希望通過孩子的成就來證明我們自己的價值?

我們是真的希望孩子“做好準備”,還是因為我們自己對不確定性的深深恐懼,而讓孩子疲於奔命?

孩子孩子其實是一面鏡子,照出家長自己的問題,特別是那些我們不希望讓人知道的內心深處的聲音。

我們對未來的恐懼、對自己的不接納、心理上的不安全感,都會在孩子這裡折射和放大。孩子沒有問題,折射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

所以所以要孩子好,唯一的路徑就是看清自己,接納自己內心的困境,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,面對自己的恐懼。

當我們能做到真心真意的愛自己,才能真心真意的愛孩子。

3. 教育的問題,其實是社會問題的集中折射。靠教育界本身,難以推動教育的真正變革。

真正的教育有雙重指向,一個向內,指向自我;一個向外,指向社會和世界。兩個指向看似相反,實則相輔相成,在相互交織中,真正的教育才可能發生,孩子才會有真實的發展。……家長不是教育的消費者或是被動的接受者,而是共同創造者。未來什麼樣,是我們每一個人,每一個家庭,通過自己的選擇去創造的。

李一諾博士說:常識告訴我,讓成人和孩子都痛苦的教育體驗,不管目標看起來多麼遠大,都都是有問題的;處處在比較和競爭的教育,不管成績看上去多麼出色,都是有隱患的;物化成人和孩子的教育,不管怎樣高校,都是反常是的。我們要做的,就是回歸常是,看見孩子,看見人,看見自己。這一點,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。

是啊,開始看這本書的前言時,她第一個就讓我看到,沒錯,孩子對我的愛才真的是無條件的,雖然我也覺得我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,但我還會期望他們要聽話、乖、讀書、寫功課,運動…。

每次老公生氣說孩子都不聽話時,我都會說,媽也覺得她兒子也是…。

至於3,我想只能依照每個家庭的狀況來調整與進步,畢竟我自己都覺得最需要被教育是大人而不是孩子,不相信嗎?去看一下最近最紅火的「火神的眼淚」,這部戲真的與現實生活太雷同了。

從5月中疫情爆發以來,每個家庭都成了一所小學校。這幾個星期在家中跟孩子們一起學習,我們會一起安排「本日課程」,雖然通常都不是學校的課程,例如我們會用STEM數學,來教導孩子們看到生活中有數學,我印象深刻的是,其中有一課是零用錢,他們會去算自己「賺來」的零用錢,然後我們一起討論他們可以如何運用零用錢。

「自己賺的」是指家事之外的服務,例如幫爸媽按摩,賣他們的繪圖,他們會開課程邀請爸媽上課,爸媽就要繳學費…等等。

最後他們決定先把錢存在自己的小豬或是寶盒中,等存到一定的數量後在存到銀行,原本他們不喜歡把錢放在銀行,因為看不到自己有多少錢,但在STEM數學中學習到,錢存到銀行後,大錢會生小錢 (利息),現在他們說等存在一定的數量後,就一起存在銀行裡。

我們可以與孩子這麼24小時的的相處的機的機會其實並不多,疫情雖然帶來了不便,但也帶了讓我們「看見」許多我們平時看不到的機會,跟孩子24小時相處雖然很磨人,磨耐心、脾氣,甚至有時會失去理智,但…過些年後我們再回頭看這段時間與過程,我們也許會更感恩在孩子就學後還能與孩子們有這麼親密的相處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