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心理學家Alfred Binet在20世紀初於巴黎設計出智力測驗,目的是要鑑識出,未能從巴黎公立學校受益的學生,以便設計新的課程,使那些孩子可以獲得更有成效的教育。

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感到驚訝,原來智力測驗的發明人設計這款測驗,並不是用來測量孩子無法改變智力程度嗎?他是想讓那些未能從公立學校受益的學生,可以獲得更有成效的教育!

以下這段話對我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,”Binet 不否認個別孩子的智力程度有別,但他相信,教育與練習可以對智力造成根本的改變。”

Binet 在他重要的著作「有關孩童的現代觀念」,總結他研究了好幾百個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後產生的心得:

一些現代哲學家斷言,個人的智力程度是固定不變的,無法提高。我們必須駁斥與反對這種殘酷的悲觀論點……。經由練習和訓練,最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方法,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、記憶力及判斷力,變得比以往更聰明。

這個研究給了許多家庭與孩子力量與信心,幫助了許多的父母與孩子學習不要放棄希望,不論是智商、情商、能力…都是可以改變的。

相信你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「定型心態」,讓人只好一再的努力地、急切的一再的證明自己。

與你可以透過努力、策略、學習,與他人的幫助,培養與加強你的基本素質的「成長型心態」有本質上的不同。

這是今晚的讀書會的主題:『心態致勝』你是成長型心態還是定型心態?

事實上是我們大部分的人是同時擁有這兩種心態。

心態致勝的作者Carol Dweck教授發現,相信天賦只是我們的起點,我們的才華、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各種智商、情商、能力,其實都可以通過不斷地鍛煉加以提升,關鍵是我們要透過行動去實行。有這樣的成長型心態的人,他的心理韌性更強,願意迎接挑戰,往往越是困境做得越好。

另一種,是反過來一種定型心態。具有定型心態特性的人往往害怕失敗,不喜歡冒險、不喜歡挑戰,在某種程度上他也不喜歡努力,因為他認為一切事情都已經是先天固定的,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意義,產生的往往是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。

如果你知道:

達爾文、托爾斯泰在年少時被認為資質很普通。

維珍的總裁理察‧布蘭森 (Richard Branson) 從小患有嚴重的閱讀障礙症。

愛因斯坦,他小時候發展遲緩,四歲還不會說話,九歲還無法閱讀,在語文學習上遇到許多困難。

愛迪生小時候被認為是笨蛋,成績吊車尾,連他爸爸都放棄了他…。你還會認為資質、智力、天賦、才能…無法被改變嗎?

如果是,那麼仔細思考一下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你會這樣相信?是事實還是感覺?

在我閱讀這本書時,我發現到關於心態的養成,童年時期的環境、教育方式、親子關係與互動,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,童年時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,顯然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心理韌性。在父母與孩子互動與回應的時候,是說他天生很聰明,還是說他努力很有效,那顯然就不同,在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成長起來的孩子,有更多的成長型思維和心理韌力提升。

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句名言:

他說真正困擾我們的往往不是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不好的事,而是我們圍繞這個事編的故事和由此引起的各種身心反應。

所以很多時候是這個故事把它搞錯了。

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到底對人有什麼樣的影響?

在1970年代,Dweck教授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,她在紐約的20多所學校,找了400個五年級的孩子,然後把這些孩子分成兩組,做了四個心理測驗。

隨機的分配組別下,一組的孩子被不斷回饋,你做得這麼好,真的是太聰明了,就是強調他有一種天賦,有一種智慧,有一種聰明的基因。一組被稱為聰明組。

另一組的孩子完全是隨機挑選出來的,告訴孩子,你做得這麼好,一定非常地努力,看得出來你是認認真真地在進行。一組我們叫做努力組。

經過4個不同階段與問題的測試,Dweck教授與她的團隊發現,凡是被表揚自己天生聰明的孩子,大多數90%選擇做容易的,耐挫力低、當發展不如預期時容易憤怒、也容易放棄。

而那些表揚努力的孩子90%選擇做難的,遇到挑戰會去尋找方法克服、願意挑戰難度高選項、即使憤怒、沮喪也會盡快恢復。

要如何去培養我們的成長型思維呢?

第一步: 擁抱我們自己的定型心態,面對事實,我們必須認知這點,這沒甚麼好感覺丟臉的。

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負面的體驗中間得到積極的力量,所以心理學家馬斯洛有句名言,當一個人出於自我保護而抗拒內心地獄的時候,他一併切斷了通往天堂的道路。

這句話非常得哲學,具有深意,就是當我們不承認自己內心有不好的地方,有陰暗、有消極…,那麼你可能也得不到積極的、快樂的、正面的體驗。

第二步小心別觸發你的定型心態

定型心態什麼時候會出現在我們身上?

可能出現在當我們為某些事情掙扎而努力的時候,也可能是我們正被事情擊倒而感覺到失去希望的時候,或是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項而我們正在猶豫該怎麼做的時候,甚至是當我們正自我感覺良好,但遇到比我們還優秀的人出現時……,這些情況下我們都可能下意識地用定型心態來對待他人

想一下,你知道自己的定型心態在什麼時候會出現?反思並進行自我覺察,覺察自己別急著反應。

第三步 為你的定型心態人物取個名字

第四步 試著教育你的定型心態,帶它一起走上你的成長旅程。

在我們的大腦會說故事裡提到,我們的大腦為了保護我們,會發展出一套模式來保護我們避免我們受到傷害,也因為如此我們應該用新的成長心態方式教育它,使它能支持你,幫助你接受挑戰、堅持不懈,從失敗中振作,並且邀請它與我們憶起幫助與支持其他人成長。

了解每個人都有一個定型心態人物,可以讓我們對其他人有更多的同情心,也幫助我們了解其他的人掙扎。

如同這本書的標題:『心態,才是影響個人學習、成長、人際關係、終身成就、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。』

有人提到,這本書中對於兩種心態,例子都描述得很短淺與簡單,而且不斷重複的描述這兩種心態的特質。另外作者將不好的特質歸類於「定型心態」,把好的特質歸類於「成長心態」,這種過於簡化的二分法方式,都是會讓人會快速地翻到下一個篇章,闔上書本。

沒錯,上述的問題確實存在,但有趣的地方是,書中的內容還是有許多好的觀點值得學習與省思,也許因為我身為一位母親,對我而言書有許多方式或句子值得我學習,所以我將閱讀心得分成了上、下紀錄。

上半部是綜合統述,下半部是個別篇章,與大家一起分享,我們一同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