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擊垮我們的是人性,不是病毒。 — ICU醫生 陳志金

這幾天藥局裡的酒精一到就被搬光了,口罩與酒精都需要預約預購。

2020年的年初每天早上7點多就有人在藥局外排隊要領口罩,璦靖在寒假期間每天早上都會協助阿嬤發口罩。
一年多過去了,一直以為台灣守的很好,馬照跑、舞照跳,一直歌舞昇平,但疫情還是突破重圍,這次真的狼來了…。
當今天看到大里有一例確診,而且確診者出沒的地區,是我每天載女兒上學的必經路線,慶幸的是公布的足跡的地方我都沒有去過。
看到確診者的足跡路線,老實說真的很ㄘㄨㄚˋ,彷彿那個地區的空氣都瀰漫著病毒的陰影,連經過都覺得有很大的風險。

但恐懼、害怕無法改變任何事,卻會影響自已的生活、情緒甚至是判斷。

Dr. Martin Seligman 是正向心理學的發起人之一,他與他在賓州大學的同事還有其他的學者曾做過深入的研究:當人們遇到事情時,採取樂觀或悲觀的態度對健康的影響。樂觀者與悲觀者對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情,所採取的解釋有很大的差異。
當人們發生不好的事情時,傾向消極悲觀、怨天尤人的自怨自艾,覺得不好的事情沒有盡頭,對自己與生活的影響很大,悲觀者的形態是:都是我,一直這樣下去,我的生活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。
這樣的心態如果發揮到極端,會呈現憂鬱、絕望、過度專注於自己,有些學者將其稱之為災難化思考。
Dr. Seligmane與同事們發現,如果習慣高度悲觀傾向的人在遇到負面事件時,落入憂鬱會遠高於樂觀的人。

無論如何,我們只能活在當下。

今天我拿起了好久以前學習的『正念』,學習著重新把自己的心安住,讓自己專注在當下。

『正念指的是,當心不安定時,我能覺察到,然後可能盡可能溫柔地把心帶回來,重新引導自己的專注,重新連結到當下對我而言最重要與最需要處理的事情,就在這裡,此時此刻,生活不斷開展的現在。』

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為這次的疫情感覺到焦慮、擔心與害怕,感覺到無所適從,我想邀請你跟我一起練習『正念』。

馬太福音 6:27 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?

在練習「正念」」時有7個態度也是7個主要的支柱:

不論斷:我很喜歡欣頻老師曾說過的,不論斷、不貼標籤、沒有成見、看見事物的本質。

耐心:耐心是一種智慧的展現。我今天看到一句話,最強大的戰士是耐心與時間。不論我們失去耐性的理由,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老是不斷的評判自己,或是我們感到緊張、焦慮、害怕,或是我們覺得自己練習得夠久了但卻一無所獲,無論如何,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些空間來容納這些不舒服的經驗,因為這些感覺都是我們「當下」生命的真實呈現。

保持初心:我們經常以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來看待我們所知道的一切,這反而阻礙了我們當下的真實體驗。我們視為平凡的理所當然,錯失了平凡裡的不凡。為了體察當下的豐富性,我們ㄒ需要培養「初心」的態度。唯有如此才能不被「過去」的經驗所影響。

信任:你永遠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,你只能期待更完整的成為自己。我們都需要培養自己對自己的信任、當我們越信任自己就越能信任別人,也能看到別人良善的一面。這讓我想到鬼滅之刃裡的炭治郎,他就是在學習成為鬼殺隊一員的過程中,學習信任自己並看見別人良善的一面既使那是個鬼…。

不強求:在練習正念的過程中第一個要學習呼吸,接下來是「靜觀」,靜觀不同於其他的身體活動,靜觀簡單的來說就是看見自己,所以在靜觀的過程裡除了做自己之外,靜觀沒有別的目標。我們越是著急越是沒辦法到達,反而是用順應自然方式,分分秒秒的仔細觀察所有的人事物包含自己,進而接納當下所呈現的一切。

接納:這意謂著我們能看到事物的本質。通常我們都會經歷過情緒化的否認或憤怒後才懂得接納,這是自然的發展,也是療癒的過程。在真正發生改變之前,我們都必須先接納真正的自己,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慈悲與智慧的選擇。

放下:學會順其自然並接納事物本來的樣貌,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心正在抓住或推開某項東西時,我們能有意識的提醒自己放下這些渴望,並觀察我們的心如何反應,讓我們的心引導並帶領我們…。

當我們把心擺正了,意念調整好了,好好的讓自己觀察自己的呼吸,觀察自己的心,覺察,練習接納當下的一切,然後放下。

疫情期間就像台北市長柯文哲市長說的:

沒事待在家,

外出要戴口罩,

不要在外面吃東西。 

害怕沒辦法保護我們,只有安頓好身心與抗疫準備才能保護自己。🙏